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的书,这本书是从网上找的,然后找到了一下学校的图书馆,发现学校图书馆里确实有这本书。在此有时候不得不惊叹学校这些小图书馆,因为没有太多学生利用,反而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而像广州图书馆这样的大图书馆,通产那些好书,早就被与你共同希望进步的人一早就借走了,所以去到只能借到那些没有那么出名的不是那么热门的书籍了。
这本书讲的是约翰,一个荷兰建筑师,在游历世界大都市之后决定到中国寻找发展建筑的可能的工作手记,书上记录了约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工作,他又是怎么样从不了解中国到渐渐了解,认识到中国的思想与荷兰的巨大区别之后,不断的调整并且在中国这片正在飞速发展的土地找到了自己的立足地并建立了NEXT在北京的公司的整个流程。这本书图文并茂,配图与讲的故事相对应,十分好读,约翰在中国多年,也许是这本书在翻译上为什么没有其他书那样读起来有点卡。
硕士毕业后的约翰游历了多个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以研究建筑。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为什么他能有那么多钱去做这样的游历同时研究,但是毕竟国家不一样,能提供的机会和生存环境,发展土壤肯定是不一样的!书上讲了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对我而言又是一大新发现,约翰能够在国家和土壤成长的环境不再需要考虑那么多物质需求的东西,而去寻找实现自我那部分,最高境界,这一部分就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很大区别,或者我们以后更多的家庭限制,经济限制,各种条件限制最终使得我们不得不放弃最初的理想。
书中的文字可以感受到约翰在不断地思考和观察,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没有很发达的年代,一切记录在餐巾纸上,名片上,明信片大小的纸片上,各种各样的创意和想法无处不在,这本书也由此而来,有如现在的OneNote!但是现在的我们却对自己的碎片化思考的认识是这么少,对自己碎片化的观察到的似乎总是抛之脑后!约翰点滴的积累积小成多,最后真的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外国人到中国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选择!语言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导致的思想差异,工作流区别,设计由始到终的区别,在这本书上面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警告着我学好英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以后的设计,必定建立在更多与外国人交流的基础上,如果无法做到更直接的交流,设计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也许,从外国人的眼里对比中国,更容易看到不一样之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约翰在不断的设计过程中,还不断研究学习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阅读中国的传统古典作品,设计出来的作品反而更有主观意识地与中国的传统元素,传统概念相结合在一起!这些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很多人都做不到!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十分强大的workaholc !
意想不到的是最后NEXT和HY的分家,让我联想起《勇敢抉择》里面的公司兼并与分离,有时候事物就是这样。不错的一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更多,也了解到了自己不足之处。也知道了作为建筑师,任重道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