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一直在读一本经济学著名的大作,终于看完了前面两卷,于是这个周末打算看一些不一样的书调节一下,便翻开《东京八平米》来看。
好在整本书篇幅不算很长,后面的介绍说只有16万字,大概在周末8小时之内读完。
整本书讲述了主人生活在一个面积只有8平米的空间里是怎么样的感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在罗德岛读研究生的后面两年里,我的卧室的大小就大概是9平米,这种空间的生活感受是怎么样可以说是有深刻的印象了。想起了最近所说的日本的汇率跌到1美元兑换152日元,想到了在RISD二年级历史课的老师请了外面的老师来介绍东京的历史发展脉络,想到了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
“滚石不生苔,流沙难长草。”
原书里只有前半句,后面的这句是我加上去的。动和静之间的选择,有时候是速度决定很多问题,耐人寻味。或许一切只有经过沉淀,才会有新的生长。之前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看那些缓缓流动的河水的时候,看着本来有些污染不太干净的河水,沉淀下来之后居然可以种植芦苇等各种植物,并且其河水虽然不太干净但却可以渐渐地被植物吸收净化掉,就感到真是神奇。读研究生之时上课听老师讲土壤,才明白了沙子和泥土之间并非两个物种,是可以治理修复的,有了雨水之后上面开始可以生长出植物,并且固定住表层土壤之后,沙子是可以渐渐地积累有机物质最后变成土壤的,然后就可以孕育出越来越多的植物。看到蚂蚁森林和中国的很多沙漠地区,有了草方格固定沙土之后,就可以渐渐地在上面开始生长出很多植物,又更好地固定住了沙土,沙子得到了沉淀,加上雨水的滋润,就渐渐地把很多沙漠化地区治理好了。作者能够写出这本书,也使在该小房子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开始生“苔”,长“草”了。
居住面积与幸福感、城市
女主人在婚姻破碎之后重新回到日本国,过上独居生活,经济等各方面恐怕未必十分宽裕。从居住上去缩减并在城市上得到更好的精神满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强制自己外向从社会中获取养分了,也未尝不可。居住面积的缩小有时候并不会导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降低,前提是你需要在一个有各种各样服务都有的大城市,这也许是高密度城市下带来的好处。但是如果同样的面积,放在美国中部大平原,恐怕也就只能成为那里的一个仓库,别说很多功能和物质条件没有办法满足,生活如果没有了车也是相当困难。想想《国富论》里面亚当斯密所说的,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大城市里就有各种各样的机会……确实是城市越发达,能够提供的服务越多,其实家里的居住面积也就可以越低。城市就如同土壤一样,已经有很肥沃了,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地方把根插进去,当然很多地方已经被很多人扎根,你怎么样找到适合你的落脚点,生根发芽,值得思考。
为了某种目的,少即是多
之前曾经在这里的Facebook上卖了一个可以存一度电的充电宝给一个人相对低收入的人,那个人就住在房车van里,他的房车就听停在一个加油站边上,一住就是三四年。也在小红书上看见过有硅谷的移民清洁工还是什么工就住在一台minivan里,然后上班几年之后,全款能在美国买房的……少即是多,家里的物品有时候确实是越少越好的,很多东西不需要买的时候绝对不买,也就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所以就算连洗衣机等等的器具,都可以不需要存在。缩减到一定的空间的时候,很多功能也就可以从城市上面去获取了。缩减一方面以更好的供给另一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关键是你得找到你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认识你自己。其实空间大了之后,很多没有被占用的空间,自然而然地开始积累起了垃圾……也就带来浪费。
店铺的存在与老板的DNA
一个品牌的存在往往是其老板的DNA的体现,或许这个品牌未必对所有人合适,不过一定对某一些人合适,只不过是这些人能否找到这家店,然后消费。酒香不怕巷子深,日本的咖啡店甚至可以因为店铺老板还要照顾家人,只在早上5点到8点开门运营三四小时,也就满足了固定的客人。有些店铺的某些空间,常年就会吸引某一位固定的顾客前来消费。或许难就难在先把店开起来吧,当把店做起来了之后,有了某种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或许就会能够有一些固定的客人,只不过你的效率需要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效率才能赚到钱。未来的店铺,可能很多可以开设在网上。高密度城市下的店铺与服务的多样性同样也与老板有关,大城市固然能够提供很好的土壤,但是老板能不能在这里生长,也得看老板的DNA是否适合这里的土壤。
通过这本书对日本的经济生活思考
全书对日本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日本的很多店铺,很多企业,一成不变,很多东西如果能够做下去,一做就是做到退休。缺少更多可以跳槽或施展的手脚了。或许对于那种地方来说,人口老龄化,青年劳动人口不足,创新驱动力有限,被资本殖民,残缺的社会缺少了军事防火墙,有时候逃避不了被丑国资本的养韭菜之后收割。
或许优点就是可以避免35岁被裁员,只要你进入了不错的企业好的企业,以某种师徒关系,你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整个环境下看形成了很多工匠精神和匠人,但是也同样存在着老龄化和相关的问题,只要出了东京和京都这些重要城市的区域,在日本的其他地方,或许就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老龄化日趋严重,整个小岛资源困乏,甚至垃圾都要做大量的分类回收,虽然可以说是环保意识很强,但是也可以说带来垃圾分类带来生产效率上的降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随时发生,有时候在上面的发展,也是一种悲哀。就算已经是一块静静的石头,上面生长苔藓,但是你也不知道那一天,地震了,海啸来了,会重新把这块石头带到什么地方去……
最后,我还是相当欣赏和佩服很多日本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之前读了不少日本人写的一些书,比如《晨间日记的奇迹》,当工作或者生活到达了某个阶段会写出一本书,可以流传阅读,这方面的精神开发,值的学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