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罗德岛开启毕业旅行的第三天,因为不想在芝加哥住,不相信当地的治安,同时也希望找个稍微便宜点的旅店,所以当天晚上又是赶路的一晚,一直差不多晚上12点半才开车到达住的地方。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还经过了一个伊利诺伊州的休息站,在中途停留上个洗手间,上面介绍了整个州的著名景点,可惜并没有太多时间驻足参观游览。
一、从伊利诺伊横穿爱荷华到达奥马哈
出发的第三天,大概早上11点出发,又开始继续赶路西行之旅。又是赶路的一天,沿着80号公路,从芝加哥的所在州伊利诺伊州开始一路向西。这种长时间驾驶的东西向行驶,会开始感受经度变化带来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虽然不大,但是还是能观察到一些的。
今天出发的经度大概是西经89度,沿途开始一路上欣赏爱荷华农场的美丽景色,有时候感觉简直胜过Windows XP的桌面壁纸。
一路上,这些田地和公路分界线的卫星锅天线,上面五彩斑斓的装饰,点缀着这条平凡的路,真的可以算算得上公共艺术。
6月下旬,正是草料收成的季节。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芳草的清香。一个个草卷, 很容易让我想起莫奈画的干草堆,当初老师给我们讲了好久他是怎么用颜色的。
一卷卷草垛,大概是对于我这种中国南方都市人最喜欢看到的景色吧。这种景色在国内我以前似乎只在一路往北的到达哈尔滨的火车上看到过。
因为这天又是赶路的一天,所以路上也不能闲着,一路上开始看继续看美国人在1930年尝试建造的shelterbelt,讲述shelterbelt的书,可惜爱荷华还是太靠近东边了,当时应该还没有进入主要的考虑范围里面,但是这种广袤的田园景色,似乎是百年来并没有改变的, 百年之后,科技和技术更加优秀,农业得到更好的收成。
路上成捆成捆的干草堆,总是十分吸引眼球。
经过的一高速公路边的motel或者零售商店,看起来感觉心旷神怡。晴空万里之下,野花开满了整个草地。
一路上看到了破破烂烂的废弃农舍,和前面的枯树干与后面的风力发电机似乎有着说不尽的往事,谁知道这个农场又发生了什么呢。
路上还暂时很少看到有专门用于灌溉的设施,西经90°,相对来说还不算十分内陆,在美国的农业系统中,100°经度可以说是干湿的分界线,超过了100°,需要灌溉才能有好好的收成,而还没到100°,不需要专门的灌溉也能生长。
经过一些silo,地上种的似乎是玉米,也可能不是,不过中部大平原上的大部分玉米,似乎都是为了畜牧业给牲口吃的。
路上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孤零零的大树,树似乎也没有闲着忍受孤独,反而在尽可能地让自己全方位成长,好让各方面都受到阳光的照射。
路上看到的“museum",真的十分原汁原味, 可以说是野生的博物馆了。
一路上大风车不断,可见风力应该十分好,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在中部大平原上驾驶,有时候更多其实是在提醒你,传说中的中部大平原,其实并不是真的是平的,甚至我认为更应该叫做中部大平“圆”, 因为很多时候,都将会遇到高低起伏的小山丘,只不过相对来来是一个跨度范围更大, 坡度更缓的小山丘而已。有时候上坡下坡延绵数英里。
树的不同形态,似乎讲述着整个场地的不同故事,或许有一些树是应该存在并且可以存活的,但是因为需要更好的开拖拉机, 更好的务农, 一些树是否存活,似乎就变得不重要了。
路上的树,一路上有的齐心协力,有的已经东倒西歪,中部大平原上的生存环境根本不能说容易。这一路上外面的气温高达94华氏度,也就是相当于33摄氏度,场地上又干旱,还要大风的整天风干,很多树已经在没有足够灌溉的情况下枯萎。而新的树又在勉强艰难存活着,气候变化,降雨量每年每月都在变化,如果树木没有很好的生长基础和环境,就只能在烈日下被晒干像咸鱼一样死去。 有时看到路边死去的树,只剩下枝干,上面没有一片叶子,不禁感叹,实属可惜,或许只有人才能帮帮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继续存活下来,这样就不需要等十几二十年,去培养新的树,而原来的树或许又可以为新的树苗提供荫蔽,保护着新的树苗成长。
一路的景色和昨日在芝加哥大城市里看到的,简直形成鲜明对比。
晚上6点多,在经过了一个时区和经历了7个多小时的驾驶后,终于到达了巴菲特所在的城市,奥马哈。
二、奥马哈的铁路城市印象与联合铁路公园
今天一整天的行程都处在一个热浪之中,外面的温度分分钟37摄氏度。如果不是看过巴菲特的纪录片,和写巴菲特的书《滚雪球》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有奥马哈的这个城市。整个城市并不像芝加哥一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是一个充满夜生活的繁华大都市。奥马哈的整个城市印象似乎更加平静,低调,甚至不起眼,然而却有着富可敌国的巴菲特。似乎也是这种平静和平凡,在暗中积聚着力量,然后富得漏油。
整个奥马哈城市中心其实并不大,但是其实也不小,总比很多山谷的滑雪小镇什么的大很多, 街区的尺度也可以说是比较小的,一个block只有400ft,也就是相当于仅有120米,算上一些退线以及停车位的设置,建筑似乎很快就可以把一整个block给占满。
不过好处似乎就是因为这种小的block,很容易在一个block的四周排布更多停车位,对于低层低密度的城市布局,中部大平原这种到处都需要开车的地方来说,这样的布局很显然到达更容易到达建筑并且找到地方停车。
不过街区尺度小带来的问题就是街口路口多,红绿灯多看,stop sign也多,所以开车在downtown注定就不是太舒服的一件事,道路的速度限制会相对比较大一些。相对来说效率也就要低一些,不过这个毕竟是中部,也不像大城市一样需要高效率快节奏。
城市边上倒是有有很多似乎很有趣的地方,不过并没太多时间停留和探索,比如这个在爱荷华和内布拉斯加中间边界线上布置的储油厂, 与他连接的是铁路。
铁路运输显然成了奥马哈在中部大平原上城市发展的必然因素,有点像国内城市石家庄一样。
整个铁路枢纽看看右边的停车场就知道究竟带来了多少就业岗位。
自从高速公路发展之后, 工业区就变成了沿着高速公路布置了,整个奥马哈的城市布局,似乎都喜欢这样水平的东西贯穿,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如同复制粘贴一般建设,有时真的怀疑就近给有没有需要在这么多短的路程上面建设如此多的高速公路出入口。
城市中不乏经过精心设计构造的大型动物园,一些建筑的造型奇特,在你开进城市路上就能看见。但是这个城市里尽管街区尺度很小,口袋公园倒是没有看见多少,想在城市里想找一个像样的公园歇歇脚似乎有点难度。最后只好迎着落日的余辉参观了一下这个河边的植物园边上的公园,正好有一个讲述该城市火车历史的小纪念公园Kenefick Park - Union Pacific Locomotives。
这个植物园早就已经到达关门时间,所以也就无法参观了。
铁路建设好了之后,奥马哈的人口开始快速增长。
此处推荐大家如果想了解内布拉斯加地理历史的,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如果各位同学有访问渠道,在jstor上面可以访问。《Atlas of Nebraska》,上面有介绍内布拉斯加的发展历史。铁路绝对是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部分。
https://www.jstor.org/stable/j.ctt1vgwbrd
https://www.nebraskapress.unl.edu/bison-books/9781496227836/
早期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带动了美国的充分成长,可惜在某个时间点,这种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继续的升级,而是在私营企业上面的以利润优先,同时也没有足够的货物和人满足这种铁路的需求的增长,铁路在美国现在只是变成了一个运货物工具,更加没有多少高速铁路。也许发展到了一定瓶颈阶段,如果没有国家力量支持,其实很难突破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至今美国的很多铁路,都不是用电力直接驱动,而是用柴油或者其他动力途径,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一些了。
这些火车有如三道岭煤矿里面的运煤车,可惜三道岭煤矿已经停止运行。
夕阳西下,浮尘记录着其历史辉煌。
景色虽美,但是当时的环境并非想想中的平静,整个中部大平原的风力十足,没有高山阻挡,西南风是又干又热。
整个城市给人的印象就是城市高楼不多,人口也不多,高速公路都做得很宽,似乎是浪费级别。在西经95°下,沿着河边仍然有充足的水分去让植物生长。
三、Eugene T. Mahoney State Park
迎着日落的余辉,继续往西。今晚并不打算在Omaha过夜,便继续往其西南边的城市Lincoln开去。
路上看到了这个设计造型奇特的教堂,在上面肯定是风光尽收眼底。
这个Eugene T. Mahoney 州立公园,是在开车的过程中路过的,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其实公园其实早已到了关门时间,可是既然上面写24小时开放,也就多进去逛一逛,看看中部大平原的的公园究竟和其他地方的公园有什么不一样。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因为很多设施都已经关门了,就连保安都下班了,所以进入这个原本可能要门票的公园都不需要花钱就进去了。
总体来这个公园安排了很多能够安排活动,北边有一个瞭望塔,南边有zipline等丛林探险的活动场所,还有一个飞机博物馆,公园中间还有水上乐园,森林之间,camping和钓鱼活动,甚至还有一家酒店在这里运营。
公园里甚至还藏了一个攀岩公园和溜冰场,骑马的地方,program 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可惜相对来说,各种活动之间似乎很难促成相对应的衍生商业活动。每一个program似乎是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全家人每次去可能也就只能玩一两个,去了水上乐园,也就不能去攀岩公园,大概提供了重复收公园门票的机会吧。
公园里的梦幻小亭子,加上种植的设计,非常有感觉。
公园里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的农田,似乎大部分是种草以提供放牧, 防护林沿着等高线布置,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水。
日落和马棚
静静的草原,在西南风下太阳下山。
又是长途跋涉的一天,找了一个大学城附近的中餐吃饭,
文章评论